婷婷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,亚洲午夜在线一区,免费高清日本中文,精品一区久久,久久不射影院,玖玖国产精品,性感大胸美女比基尼

全球播報:三教九流十家指的是什么 九流十家是什么意思?

  • 互聯(lián)網(wǎng)
  • 2023-04-13 13:42:55

關(guān)于三教九流十家,九流十家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,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
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
1、九流十家jiǔ liú shí jiā 九流十家的中文解釋以下結(jié)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【解釋】: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。

2、【出自】:漢·劉安《七略·諸子略》中把諸子思想分為十家,即: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(nóng)、小說十家,除掉小說家,就稱為九流。

3、-九流十家 發(fā)音 jiǔ liú shí jiā 先秦至漢初學術(shù)思想派別的總稱。

4、西漢學者劉歆作《七略》,其中《諸子略》將先秦和漢初諸子學派分為十家,即: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(nóng)、小說家,并分別指出其學術(shù)淵源及主要特點。

5、十家中小說家屬于藝文,除去不算,稱為九流。

6、 班固《漢書.藝文志》即據(jù)劉歆說,著錄各家著作與人物。

7、《漢書.藝文志》:“諸子十家,其可觀者九家而已......若能修六藝之術(shù),而觀此九家之言,舍短取長,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。

8、”又《敘傳》:“劉向司籍,九流以別。

9、”后亦泛稱各學術(shù)流派。

10、《南史.袁粲傳》:“九流百氏之言,雕龍談天之義。

11、” 儒家 儒家崇尚《周禮》,認為人人安分守己,互相關(guān)懷,達至一個大同世界,就是「仁」。

12、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內(nèi)容。

13、其主要內(nèi)容如下: 倫理觀∶「仁」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。

14、「仁」就是「愛人」,君主要體民情、愛惜民力,反對苛政。

15、若要實踐仁德,需要「忠」和「恕」。

16、「忠」是盡自己的本分;「恕」是推己及人。

17、提倡以「禮」、「樂」,約束人的行為,陶冶人的性情。

18、 政治觀∶主張以禮義治國,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。

19、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(yīng)盡本分,以達致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和階局面,這就是正名思想。

20、 教育觀∶孔子提出「有教無類」的主張,認為教不應(yīng)分貴賤賢愚。

21、他認為「因材施教」是理想的教學方法。

22、他又提倡「溫故知新」及「舉一反三」等學習方法。

23、 宇宙觀∶對鬼神之說抱著「存而不論」的態(tài)度,主張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。

24、 其后孟子以「性善說」論述「仁」,「人之異于禽獸者,幾希。

25、」他認為人性本善,具備了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種善端,加以發(fā)揚,便可成為仁、義、禮、智的德行。

26、 荀子主張「性惡論」,認為人與禽獸無異,「饑而欲飽,寒而欲暖」,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,必會引起紛爭。

27、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?nèi)说谋拘裕瑸樯迫骸?/p>

28、荀子強調(diào)通過「禮治」維持社會秩序,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,社會便能安定。

29、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被歷代統(tǒng)治者及學術(shù)界所尊崇,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。

30、 代表人物: 孔子 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

31、據(jù)史記所說,他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551年),卒于魯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,年七十三。

32、他是儒家的始創(chuàng)人物,被后世尊為「萬世師表」,也被稱為「圣人」。

33、 孔子周游列國,先后到了衛(wèi)、陳、蔡、楚、宋等國,宣揚其政治抱負,但皆不得要領(lǐng)。

34、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,心灰意冷,遂返回魯國,是為魯哀公十一年,孔子已六十八歲。

35、自此以后,他潛心講學和著書,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《五經(jīng)》和撰寫《春秋》,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(fā)生的大事,闡發(fā)儒家的價值觀。

36、其一生主要貢獻在于,奠定了教育的基礎(chǔ),倡導“因材施教”“有教無類”這些開明的啟發(fā)式教育方法,以及他對于思想領(lǐng)域的開創(chuàng)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“諸子百家”這一文化鼎盛現(xiàn)象的形成。

37、 五年后,孔子去世,終年七十三歲。

38、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,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,編成《論語》,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(jīng)典。

39、 孟子 孟子名軻,字子輿,又字子車、子居。

40、生于周烈王四年(公元前372年),卒于赧王二十六年(公元前289年)。

41、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。

42、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,用功讀書,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,招收弟子,并且游歷列國,宣揚「仁政」、「王道」的主張,提倡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。

43、他到過齊、宋、魯、滕、梁等國,見過梁惠王,齊宣王等君主。

44、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,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,不合當時潮流,又沒有得到重用,只有滕文公曾經(jīng)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。

45、 到了晚年,孟子回鄉(xiāng)講學,和他的弟子萬章,公孫丑等,從事著書的工作,寫成了「孟子」七篇。

46、它的篇目是:梁惠王、公孫丑、滕文公、離婁、萬章、告子以及盡心。

47、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,又分成上、下兩篇,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。

48、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。

49、 荀子 荀子,名況,字卿,趙國郇邑人,生于周郝王二年(公元前313年),卒于秦始皇九年(公元前235年),戰(zhàn)國后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
50、關(guān)于荀子的記載很少,而且頗有出入。

51、荀子是繼孔子、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。

52、他的思想記載于《荀子》一書中,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(chǎn)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

53、荀子曾經(jīng)游歷燕、齊、楚、秦趙多國,后家居蘭陵至死。

54、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,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,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-《荀子》。

55、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,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。

56、反之,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、加以發(fā)揮,提出了「性本惡」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。

57、 道家 「道」是“老莊”學說的思想中心,是一切事物的根源。

58、「道」亦是循環(huán)不息。

59、道家強調(diào)凡事均無須強求,應(yīng)順應(yīng)自然,達至「道」的最高境界。

60、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脫,不界限于形驅(qū),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。

61、以下是道家的觀念∶ 宇宙觀∶「道」是無形及不可見的,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,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。

62、 政治觀∶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戰(zhàn)爭不斷,民生困苦,人們必須放棄逞才、逞智、逞強、逞力、回歸樸素、無知的境界,以「無為」治理天下,天下才能和平安定。

63、最終希望回復「小國寡民」的原始社會。

64、 人生觀∶萬物都有對立面,物極必反。

65、因此,人們必須「知足寡欲」、「柔弱不爭」、「順應(yīng)自然」,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,才能避免災(zāi)禍。

66、 代表人物: 老子 據(jù)一般記載,老子姓李,名耳,字伯陽,生卒年不詳,一說生于公元前604年,楚苦縣歷鄉(xiāng)曲仁里人,謚聃。

67、有人叫他李耳,也有人叫他老聃。

68、老子修道德,其學主無為之說,以自隱無名為務(wù)。

69、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(zhàn)國時代的人,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。

70、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,老子《道德經(jīng)》一書上下五千言,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、人生智慧義,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,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「反者道之動」的本體論思想。

71、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,其應(yīng)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。

72、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、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,主張「無為而治、小國寡民」。

73、 莊子 莊子名周,字子休,宋國蒙人,生卒于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,據(jù)《史記》所記載與梁惠王、齊宣王同時。

74、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,后一直隱居。

75、他生活貧困,但淡泊名利,楚王聞其賢德,曾派使者贈以千金并請他作宰相,被他拒絕。

76、遂終身不復仕,隱居于抱犢山中。

77、 莊子學識淵博,交游很廣,著有《莊子》一書,大旨本于《老子》,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,也有自己獨到見解,其著書十余萬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

78、作漁父、盜跖、胠篋,以詆訿孔子之徒,以明老子之術(shù)。

79、 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(lǐng)。

80、墨家與儒家并稱「顯學」。

81、以下是墨家的觀念。

82、 倫理觀∶提出「兼愛」,主張愛不應(yīng)有親疏、上下、貴賤、等級的分別。

83、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,是由于人不相愛。

84、 政治觀∶主張「尚賢」、「尚同」,提倡選任賢才,消除階級念,使天下大治,主張「非攻」,反對一切侵略戰(zhàn)爭。

85、 經(jīng)濟觀∶反對奢侈的生活,主張節(jié)儉,提出「節(jié)用」、「節(jié)葬」、「非樂」的思想。

86、 宇宙觀∶提出「非命」,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,強調(diào)只要透過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。

87、為了求福避禍,他又主張「尊天」、「事鬼」。

88、 由于墨家從創(chuàng)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,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,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(zhàn)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凄慘生活,所以相對于儒家的過分講求“禮”,墨家更注重刻苦、節(jié)儉的生活習慣,而且不吝于做低層的勞動工作,被儒生辱為“淫巧之技”,生活上的偏差,立場上的對立,和思想上比「仁愛」更難遵從的「兼愛」,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統(tǒng)治者的支持,日后發(fā)展不大。

89、 代表人物: 墨子 春秋末戰(zhàn)國初思想家、學者,墨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。

90、姓墨名翟,生卒于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,魯國人,一說宋國人。

91、墨子出身平民,自稱「北方之鄙人」,人稱「布衣之士」和「賤人」。

92、 他曾為宋國大夫,自詡「上無君上之事,下無耕農(nóng)之難」,是同情「農(nóng)與工肆之人」的士人;曾師從史角之后,傳其清廟之法;又學于儒者,習孔子之術(shù),稱道堯舜大禹,明于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春秋》,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,于是棄周道而用夏政。

93、 宣揚非攻、尚賢、尚同、節(jié)用、節(jié)葬、非樂、天志、明鬼、非命,而以兼愛為核心。

94、其為人「以繩墨自矯,而備世之急」。

95、為宣揚自己的主張,墨子廣收生徒,尋常親從弟子數(shù)百人,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。

96、墨子上說「王公大人」,下教「匹夫徒步之士」,幾乎「遍從人而說之」。

97、行跡所至,東到齊,西游鄭、衛(wèi),南至于楚、越。

98、 墨子博學多才,擅長工巧和制作,曾制成「木鳶」,三日三夜飛翔不下。

99、還擅于守城技術(shù),其后學總結(jié)其經(jīng)驗為《城守》二十一篇。

100、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,成為戰(zhàn)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。

101、墨子的事跡,分別見于《荀子》、《韓非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等書,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學《墨子》一書中。

102、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,主張「以法治國」,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。

103、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(quán)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(jù),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(quán)體制以及法律體制,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。

104、 法家重視法律,反對儒家的「禮」,反對貴族壟斷經(jīng)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(quán),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。

105、法律的作用就是「定分止爭」,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(quán)。

106、「興功懼暴」,鼓勵人們立戰(zhàn)功,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,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,取得兼并戰(zhàn)爭的勝利。

107、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,主張銳意改革。

108、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(fā)展的,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(fā)展而發(fā)展,既不能復古倒退,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「不法古,不循今」的主張。

109、韓非則集法家大乘,提出「時移而治不易者亂」,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。

110、 商鞅、慎到、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、重勢、重術(shù),各有特點。

111、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(jié)合的思想。

112、法是指健全法制;勢指的是君主的權(quán)勢,要獨掌軍政大權(quán);術(shù)是指的駕御群臣、掌握政權(quán)、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,主要是察覺、防止犯上作亂,維護君主地位。

113、 代表人物: 韓非 韓非,姓韓非,戰(zhàn)國末年的韓國人,出身于貴族,為韓國的公子,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,卒于公元前233年。

114、韓非口吃,不善于言說,而好著書。

115、韓非與李斯為同學,同師事于荀子。

116、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,曾數(shù)諫韓王,但韓王聽。

117、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,不實行富國強兵,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(jīng)驗好發(fā)空論的人。

118、于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,作《孤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內(nèi)外儲》、《說林》、《說難》十余萬言,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
119、書成后傳至秦國,秦王讀后說:「嗟乎!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,死不恨矣。

120、」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贊。

121、 秦國攻韓,韓王本來不用韓非,待秦進攻甚急,韓王于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。

122、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為喜悅,但亦未信用。

123、李斯認為,韓非為韓國的公子,終為韓而不為秦,因此向秦王建議,既然不用韓非,不如誅之,以免后患。

124、秦王以為然,下令治非。

125、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藥,使自殺。

126、韓非懷才而不遇,終為自己的同學所殺。

127、 商鞅 商鞅(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),姓公孫,名鞅,秦孝公時封于商邑,故名商鞅,號為商君。

128、商鞅為衛(wèi)國庶出公子,故亦稱為衛(wèi)鞅。

129、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。

130、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,向魏惠王推薦商鞅。

131、商鞅未被惠王納用,待公叔痤去世后,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,于是商鞅西入秦。

132、 商鞅入秦后,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見他。

133、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,而信霸道,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,并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。

134、 商鞅在秦國前后實行了兩次變法,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,實行了新制度,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,成為戰(zhàn)國時期第一等強國。

135、其后,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,被處以車裂極刑。

136、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,提倡「正名實」,正是「正彼此之是非,使名實相符」。

137、戰(zhàn)國期間,局勢動蕩、混亂。

138、很多禮法名存實亡。

139、名家由此崛起,強調(diào)事物應(yīng)該「名乎其實」,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。

140、 名家注重辯論「名」與「實」之間的關(guān)系,是一種邏輯學。

141、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,正是在于「正名實」的方法。

142、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,而辯的內(nèi)容,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(wù)無關(guān)的哲學問題。

143、因此,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(shù)沿傳里,一直被冠上一個「詭辯」的惡名。

144、 名家的沒落,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,也因為弟子們并無能出前人的創(chuàng)新主張。

145、 代表人物 公孫龍 公孫龍(約公元前325—前250年)趙國人,或曰魏人,有傳字子秉。

146、約生于周顯四十四年,死于周惠公六年,生平與莊子、惠施、孟子、鄒衍同時。

147、公孫龍因為是「專決于名」,執(zhí)名為實,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,離開了具體、經(jīng)驗的事物辯論。

148、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孫龍的,“字子石,少孔子五十三歲。

149、”(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)與“辯者”公孫龍不是一個人。

150、《孟軻荀卿列傳》《索隱》稱公孫龍為孔子弟子,誤。

151、 公孫龍善為同異之辯,達巔峰的境界,其主要辯論有:白馬論、指物論、堅白論、名實論等。

152、 惠施 惠施,生于公元前370年(或公元前380年),傳卒于公元前310年,戰(zhàn)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,名家鼻祖,與莊子為友,曾做過魏(梁惠王)的相國;后惠施聯(lián)合齊、楚的活動遭到失敗,被張儀驅(qū)逐。

153、 惠施才思敏捷,博學善辯,長于雄辯與邏輯推理,曾與桓團、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,故有「惠施以之辯給,萬石以之訥慎」。

154、 陰陽家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,利用《周易》經(jīng)傳的陰陽觀念,提出了宇宙演化論;又從《尚書》的「九州劃分」進而提出「大九州」說,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,內(nèi)有小九州,外則為「大九州」之一。

155、 在歷史觀上,則把《尚書》的五行觀改造為「五德終始」,又稱「五德轉(zhuǎn)移」。

156、「五德」指五行的屬性,即土德、木德、金德、水德、火德。

157、按陰陽家的說法,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(yīng),各具其德,而天道的運行,人世的變遷,王朝的更替等,則是「五德轉(zhuǎn)移」的結(jié)果。

158、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。

159、 在政治倫理上,陰陽家認為「止乎仁義節(jié)儉,君臣上下六親之施」,贊成儒家仁義學說。

160、同時強調(diào)「因陰陽之大順」,包含若干天文、歷法、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。

161、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,武帝罷百家后,部分內(nèi)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、部分內(nèi)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,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。

162、 代表人物: 鄒衍 鄒衍(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),齊國人,陰陽家的代表人物,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,人稱為談天衍,又稱鄒子。

163、 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,但可肯定他是戰(zhàn)國晚期人。

164、鄒衍曾游學稷下學宮,以學問重于齊。

165、到魏,受到魏惠王郊迎。

166、到趙,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。

167、到燕,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,聽他講學,為他筑竭石宮,執(zhí)弟子禮。

168、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(zhàn)后。

169、 鄒衍的著作《鄒子》和《鄒子終始》,據(jù)說有十余萬言,但早已夫失。

170、現(xiàn)只有《呂氏春秋》、司馬遷《史記》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。

171、 縱橫家 「縱」指「合縱」,「橫」指「連橫」。

172、 所謂「合縱」,指戰(zhàn)國時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等六國聯(lián)合抗秦的外交策略。

173、 所謂「連橫」,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(jié)盟的外交策略。

174、 「縱」與「橫」的來歷,據(jù)說是因南北向稱為「縱」,東西向稱為「橫」。

175、六國結(jié)盟為南北向的聯(lián)合,故稱「合縱」;六國分別與秦國結(jié)盟為東西向的聯(lián)合,故稱「連橫」。

176、所謂「縱橫家」,指鼓吹「合縱」或「連橫」外交策略的人物。

177、 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,沒有蘇、張,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,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。

178、蘇秦和張儀學說多散見于史書之中,而少有專著。

179、 代表人物: 蘇秦 蘇秦字季子。

180、戰(zhàn)國時東周洛陽人。

181、學縱橫之術(shù)游說各國,初至秦說惠王,不用。

182、乃東至趙、燕、韓、魏、齊、楚,游說六國合縱御秦。

183、他相六國,歸居于趙,被趙封為武安君。

184、其后秦使人誑齊、魏伐趙,六國不能合作,合縱瓦解。

185、 他入燕轉(zhuǎn)入齊,為齊客卿。

186、與齊大夫爭寵,被人殺死。

187、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,使燕得以破齊,后反間活動暴露,被齊車裂而死。

188、 縱橫家有《蘇子》三十一篇,今佚。

189、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《戰(zhàn)國縱橫家書》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,與《史記?蘇秦列傳》有所不同。

190、 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,戰(zhàn)國時著名的縱橫家。

191、于魏惠王時入秦,秦惠文君以為客卿。

192、公元前328年,秦使張儀、公子華伐魏,魏割上郡于秦。

193、當年,張儀為秦相。

194、 惠文君于十三年(公元前325年)年稱王,并改次年為更元元年。

195、更元二年,張儀與齊、楚、魏之執(zhí)政大臣在嚙桑相會,隨即免相。

196、次年,張儀相于魏,更元八年,又相于秦。

197、 十二年,張儀相于楚,后又歸秦。

198、惠文王卒后,武王即位,與張儀有隙,他離秦去魏,據(jù)《竹書紀年》記載,就在這一年五月卒于魏。

199、《漢書?藝文志》縱橫家類有《張子》十篇,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(guān)的材料,今已亡佚。

200、 雜家 嚴格說來,「雜家」并不是一門有意識、有傳承的學派,所以他也并不自命為「雜家」的流派。

201、自從《漢書.藝文志》第一次把「呂氏春秋」歸入「雜家」之后,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。

202、 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百家爭鳴,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。

203、為了打敗其他流派,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,或以攻詰對方,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。

204、然而,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,而「雜家」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,博采眾議,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,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。

205、 代表人物: 呂不韋 呂不韋原籍衛(wèi)國濮陽人,戰(zhàn)國后期著名政治家,擔任秦相國十三年,為秦最后統(tǒng)一六國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
206、呂不韋長期賣貴,積累大量家產(chǎn)。

207、但他不滿足于大商人的地位,一直在尋找機會,投身政界。

208、 有一年,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,結(jié)識了秦國公子異人。

209、當時異人為人質(zhì)于趙,處境也不太好,呂不韋則以為「奇貨可居」,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,博得異人的歡心。

210、接著,游說華陽夫人之姊,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后華陽夫人,立以為太子。

211、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,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,是謂秦莊襄王,封呂不韋為國相,號曰文信侯,食藍田十二縣。

212、秦莊襄王死,秦王嬴政即位,呂不韋被尊為「仲父」,代秦王攝政。

213、 秦王政親政后,呂不韋被免職。

214、先居河南,后徒蜀郡。

215、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。

216、著名的《呂氏春秋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。

217、 農(nóng)家 農(nóng)家者流,出于農(nóng)稷之官。

218、其言多重播百谷,勸農(nóng)桑,以足衣食。

219、故有八政:一曰食,二曰貨。

220、連孔子亦曰:「所重民食。

221、」故可見此為其所長。

222、 農(nóng)家主張與民同耕,進而論及君民并耕,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,故不免引起重視「正名」的儒者之反對,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,徇耕稼之利,而亂上下之序。

223、 因農(nóng)家書多為農(nóng)圃之技,而非學理,故能免于秦始皇之《焚書令》。

224、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,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,但亦不容于儒者,是故其著多亡佚。

225、 代表人物: 許行 許行是魯國的農(nóng)業(yè)專家,亦為先秦諸子農(nóng)家的代表人物,為神農(nóng)之言者。

226、 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。

227、據(jù)《孟子?滕文公》所載,他曾自楚至滕,踵門而告文公曰:「遠方之人,聞君行仁政,愿受一廛而為氓。

228、」文公更與之處。

229、陳良之徒陳相,與其弟辛,負耒耜而自宋之滕,曰:「聞君行圣人之政,是亦圣人也,愿為圣人氓。

230、」陳相見許行而大悅,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(shù)。

231、 另外,許行主以數(shù)量為標準畫市價。

232、 小說家 小說家者之起源,當蓋出于稗官,即出于以說故事為生者。

233、其意多為街談巷語,道聽途說者之所造。

234、傳載輿人之誦,詩美詢于芻蕘。

235、 古時之人以圣人在上,史為書,瞽為詩,工誦箴諫,大夫規(guī)誨,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。

236、而至孟春,徇木鐸以求歌謠,巡省觀人詩,以知風俗。

237、過則正之,失則改之,道聽途說,靡不畢紀。

238、 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。

239、然亦因其之小道,而不為世人所重,終致弗滅。

240、 代表人物: 虞初 虞初為西漢河南洛陽人。

241、其事跡多已散佚。

242、據(jù)《史記》、《漢志》所載,虞初于武帝時,以方士侍郎,乘馬衣黃衣,號黃衣使者。

243、而在《郊祀志》有載:「雒陽虞初等以方詞阻匈奴、大宛。

244、」 虞初雖為西漢人,其功于小說家者為匯編叢談之小說。

245、據(jù)張衡西京賦曰:「小說九百,本自虞初。

246、」可見虞初在整編小說上的地位。

247、 虞初著有《虞初周說》,內(nèi)容為其所輯小說之匯編,篇類近千,非匯編而何。

248、然卷帙浩繁,尤易散失,故其書亡佚亦早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標簽:
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

關(guān)鍵詞:

分享到:
?
  • 至少輸入5個字符
  • 表情

熱門資訊

五河县| 珲春市| 台州市| 峨山| 石城县| 仁化县| 章丘市| 中山市| 页游| 丰镇市| 莒南县| 东源县| 巴彦县| 公安县| 富源县| 台北市| 名山县| 连平县| 黎平县| 磐安县| 普安县| 晋中市| 景德镇市| 柳江县| 阜阳市| 宣城市| 永仁县| 保靖县| 镇沅| 青河县| 康保县| 景洪市| 秦皇岛市| 石城县| 望都县| 胶州市| 无棣县| 通州区| 股票| 寻甸| 临高县|